我与时间,进行一场等价交换
Wizard Beats
Sep 21, 2022
我与时间,进行一场等价交换
根据Grant及同事自述整理

‍Grant,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,博士毕业于New York University,主攻PDE方向。曾就职于美国多家量化交易机构,现供职于宽德量化交易部。

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:以无用之心,攒有用之功

直到今天,我仍清楚地记得大学数学分析第一课,老师告诉我们:“四年后,当你们扛着积分号去求职,没有人会因为漂亮的绩点而给你一份工作。” 这句话时刻提醒我数学本身的抽象性,以及将数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程度。多数情况下,学习数学无法直接转换成生产力,这让很多人忽视了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。

学习数学不能有太多的目的性,但又不能完全不讲目的性。刚接触数学时,我并没有设定未来的应用场景去安排学习内容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反而帮助我扩充了数学视野,而不是局限在某些特定、“有用”的科目内。本科期间,我纯凭兴趣去学了索伯列夫空间这门课。在读PhD后,反而因为这门课的涉猎让我顺利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组。当然,学习数学需要某些“目的性”。有很多定义、定理,初看极其晦涩,但如果能抓住研究者当时的核心动机,反过来再看,这些内容就显得极为顺理成章。

一些数学专业的人可能会选择“剑走偏锋”,快速建立起与业界的联系,应用到实践中。但对我而言,学数学更是“重剑无锋”的感觉。在学校,我学习了很多乍看没什么强相关的原理,但它们却给予了我充实的积累。搞透这些原理后,面对问题我不会仓促地动手,而是会优先考虑能否进行充分数学建模。这样的思维习惯往往会帮助我得出延展性更好的答案。

夷道若纇 力行知真 : 不断地尝试,不惧风险的直击

在纽约读PhD,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华尔街金融氛围的影响,有相当多数理背景的学长学姐毕业后投身于量化交易行业。在与他们的沟通中,我了解到了这个行业的工作内容,也对相关的技能需求有了初步认知。同时,我的职业方向也渐渐明确,相比于如衍生品定价等偏辅助类型的工作,我希望能够直接进行投资决策。

我曾先后在美国和香港多家对冲基金任职。第一份工作,是在纽约一家平台类公司中的独立小组做股票统计套利,与几个人从零开始搭建了小组的整个交易系统。决定加入这家公司其实充满了随机性,只有两个特别简单的理由,一是可以立即开始实习,二是公司名字用的两个数字是我的生日。在这之后,我又加入了一家模式更为成熟的公司。虽然这家公司的通用性工具无论在丰富度、可用性以及稳定性上都明显更优。但作为刚刚加入的初设小组的一员,我仍需要重新开发大量基础设施,这挤占了我从事创新性研发的时间,且过程有些枯燥。对于类似公司中的每个小组来说,这样的设置会有商业和知识产权上的优势,但从整个公司发展角度,最终获得的必然是一些略逊一筹的策略组合。

最初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体会到,一家公司是否具有完备的技术谱系,关乎到它长期稳定发展,也让我愈发认同大团队的组织模式,团队建设要做到人尽其责、物尽其用。

一家公司是否具有完备的技术谱系,关乎到它长期稳定发展,也让我愈发认同大团队的组织模式,团队建设要做到人尽其责、物尽其用。

海外的这段工作经历,有成长、收获的喜悦,比如从零开始搭建整个交易模型,到稳定实盘盈利,再到独立领导一个交易小组。但同样的,我也有失败的教训,市场和交易永远值得敬畏。2014年黑色星期五(感恩节后的周五)发生的事件,我至今印象深刻。这是美国最重要的节假日,通常市场上毫无交易量,各大机构也都只留少部分员工值守。但这一年的情况完全不同,欧佩克选择在当天开会,沙特选择在美国开盘前宣布不参与减产,这导致原油期货应声暴跌。理论上,优秀的股票统计套利模型并不应当过多地受到类似宏观事件的影响。我们的油气股暴露很小,从统计角度看,概率上只应该亏损万分之一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开盘后,监控的收益曲线几乎每个tick都在下坠。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如此严重的模型失效,原因在于我们的风险模型只考虑了油气股的线性暴露,而没有考虑不同企业由于杠杆不同而对油价的非线性反馈。

回头复盘这个突发风险事件,我们当然可以从宏观视角找出它发生的诸多必然性。比如能源结构的转型、页岩油技术的突飞猛进、美国与欧佩克之间石油市场的利益分配问题、宽松货币环境下企业杠杆的无限制扩张等等。但对于量化交易,一个重要的启示则是模型告诉你的风险并不是完全的风险,任何一个常态下的、微不足道的遗漏(mis-specification)都可能在某种极端状况下引发巨大的亏损。面对这样的市场,唯有不断地完善模型,对潜在风险有“高瞻远瞩”的思考,努力走在风险前面。

莫问收获 但行耕耘: 经验告诉我,在分叉口的选择

我在海外工作的这段时间,正是国内量化交易市场突飞猛进的几年。虽然海外市场的交易工具更齐全、市场要素更友好、资本更成熟理性,但也面临着策略同质化加重、马太效应明显、过度依赖杠杆和低成本融资等诸多问题。与之相较,虽然国内市场交易工具受限,但市场波动更大、行业尚在早期阶段,这实际上为量化交易,尤其是年轻的量化交易团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。

从技术角度来看,国内头部量化交易机构的能力其实并不输给海外。虽然起步晚,国内机构的后发蓄力优势明显,不论是机器学习的应用,AI平台、交易系统的搭建,还是运维系统操作的直观性、优越的鲁棒性(Robust)来降低运维风险等等,以宽德为代表的国内量化交易机构走在了前沿。

国内量化交易市场风云际会,但工作经验和历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,市场收益仍会向头部机构集中。越是能够提高人效、提高体系复用性的团队,越是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正因为这一点,在了解到宽德的团队建设理念和商业模式后,我认为宽德会是中国量化交易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机构之一。

与团队建设相匹配的,是宽德严谨的投研体系。我们团队更侧重于研究与交流相结合,使效率最大化。与很多顶级量化交易机构及科研机构相似,在宽德任何投研问题都可以被抽象为“产生假设、进行验证、修正”或“不断打破假设、产生新的科研结果”的过程。在研究中,一方面我们提倡将问题模块化,比如在研究中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,会将其拆分成为若干个容易解决的子问题,把子问题放到相对正确的理论框架内,并得出符合直观检验的结果,在这之后,再将这些小模块不断拼接组合。这样做有时甚至会出现“意外收获”,能将之前过于复杂、棘手的问题完美解决。另一方面,我们也强调对已有方案、方法前提假设的认知,目的是不断打破假设,放宽限制,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迭代向前。

越是能够提高人效、提高体系复用性的团队,越是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明珠一颗 照破万朵:累积不停歇,生生不息地迭代

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,如何避免高度同质化关乎到一个团队的长远发展。行业外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到快速迭代的重要性。事实上,很多在历史某个时期盈利能力极强、名声大噪的量化交易机构都倒在了迭代失速的问题上。再好的策略也仅是某个时间段里的信息差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也将不断地被重复发现。而这种同质化正是量化交易的最大风险,哪怕在不断盈利的时候,风险同样存在。在赛道中,如果同质化太高,很容易被挤下悬崖。

宽德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培养敏而好学、勇于创新的团队。一方面,我们重视成员背景的多样性,组内既有专攻理论数学、理论物理的同事,也有学习工程、统计、数值计算的成员,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,给我们提供更加完整、全面的解决思路;另一方面,我们会为新人量身打造培养方案,选取和他们研究方向相关的初始项目,方便他们快速上手。除此之外,我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和成员进行沟通和探讨,希望能在集体的头脑风暴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。

宽德同样重视前沿知识的捕捉以及新兴理论技术的武装。在革新速率飞快的时代,我们搭建了系统的内部知识体系。无论是最新统计方法,热点机器学习、人工智能算法,还是编程范式、生产工具链等等,我们都会定期地安排课程,帮助大家自我沉淀,实现知识共享。

我认为,从知道到做到,这是一个长久自我铸造、反复验证的过程,多花些精力在求索的阶段,时间会给你相应的结论。

Wanna repost our articles? Contact us